主办单位

本次会议由华中催化专业委员会、武汉理工大学、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华中催化专业委员会是由华中地区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从事催化科研、教学及生产的科研工作者和催化科学爱好者自愿组成的地区性、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是发展中国催化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华中催化专业委员会宗旨是:依托华中地区催化研究力量,通过联系和团结全国广大催化工作者,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华中地区催化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催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催化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为推动我国的能源、化工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办学126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7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是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3000余人,留学生900余人。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407.73万余册。设有26个学院,建有5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现有教职工5000余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132人,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490人。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5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平台。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异地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校企科技合作平台等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04个。近五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3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5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18项,作为第一专利权人获得中国专利奖5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6篇、Nature发表论文4篇。

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等关系,聘请了200余名国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等。此外,成立了湖北省唯一一家中法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与国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18个高水平国际研究合作平台。学校先后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举办全球首次“世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导论坛”,圆满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柔道赛事,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理工类大学联盟,学校与法国洛林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被授予“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百廿余年,风雨兼程,武汉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党建引领、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提质增效”总思路和以特色创优势发展道路,围绕“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崇高大学理想,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院")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石油炼制研究的科研单位,大连院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石化发展、科技先行的雄心壮志,以服从服务国家和中国石化发展战略为担当己任,从为解决国家人造石油炼制技术而成立,到培育催化重整、尿素脱蜡和加氢催化剂"五朵金花",再到研究领域涵盖石油化工产业链主体技术,走出了一条创业、跨越、加速、开拓的创新发展之路,完成了大量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丰硕自主创新成果,解决了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在经济领域为我国石化行业创新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科技支撑引领的突出历史贡献。

大连院现有16个研发部门,拥有石油化工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石油产品检验实验室、国家石蜡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蜡类产品和方法标准化归口单位、中国石化人工智能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国石化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石化生物燃料及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炼油特殊产品应用技术中心、辽宁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等20个国家和省部级挂靠机构,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及硕士研究生工作站。

大连院现有职工713人,具有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31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中国石化高级专家7人、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18人。截至2020年底,院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2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6项。申请中国专利8532件、获得授权5754件,申请国外专利443件、获得授权302件,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5项。拥有中国石化专有技术364项。科研成果应用于俄日韩中亚等"一带一路"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780余套生产装置,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优质炼化技术供应商。其中,系统内近520套装置应用,为增强中国石化综合实力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国内民营企业110余套装置应用,助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合计产能近3000万吨/年,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大连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深入贯彻党组关于实施"世界领先发展方略"、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和"四个一批"科技创新总体部署的指示要求,瞄准技术先导、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奋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更高水平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为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和技术先导型公司作出更大贡献。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科院)是中国石化直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创建于1956年,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研发领域以石油炼制技术开发为主,注重油化结合,兼顾相关石油化工技术研发,并有重点地向新型替代燃料和新能源领域延伸,涵盖炼油、石油产品、化工、材料、新能源、环保、智能化、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多年来,石科院注重发挥市场需求拉动和知识创新驱动作用,着力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炼制全流程技术平台,是国内炼油企业主要的技术提供者,具备支撑和引领现代化炼油厂建设、生产和发展的综合能力。石科院专业配套齐全,科研装备精良,技术、知识和文化积淀深厚,在以侯祥麟、闵恩泽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指引下,持续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凝结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创新文化。

石科院设有18个研究室、11个管理服务部门、5个支撑服务部门,3个院属公司。拥有一支综合技术优势突出的科研队伍,目前职工总数为1203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3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3人,中国石化首席科学家1人、首席专家2人、高级专家7人,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20人。

石科院拥有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石油炼制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中国石化生物液体燃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重(劣)质油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炼制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分子炼油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芳烃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氢能技术重点研究室、中国石化润滑油脂重点实验室等机构;是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归口单位,是国家石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中国化工学会烃资源评价加工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是《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石油炼制与化工》和《Carbon and Hydrogen》3个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设有研究生部和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化学工艺、应用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化学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石科院紧紧围绕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认真贯彻中国石化“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引领新兴、差异特色、绿色低碳、支撑一流”的科技指导方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的绿色低碳能源化工科学研究院,为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协办单位

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

筹备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名单:(以汉语拼音为序)

陈丽华 邓  风 韩一帆 胡  银 李金林 刘  敏
卢章辉 刘仲毅 苏宝连 谭蓉 涂维峰 涂新满
王双印 王  翔 杨维冉 游奎一 尹双凤 蓝宇
庄  林 臧双全

秘书长: 陈丽华

组织委员会

大会主席: 苏宝连 武汉理工大学/比利时那慕尔大学
共同主席: 侯栓弟 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明丰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执行主席: 陈丽华 武汉理工大学
                王刚 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林 伟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秘 书 长: 孙明慧 武汉理工大学
                郭蓉 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 乐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秘书长: 余申 武汉理工大学
                吕佳敏 武汉理工大学
                彭绍忠 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彭 博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委   员 (以汉语拼音为序)

邓  兆 黄玲林 韩照明 胡执一 刘  婧 罗小寒
李小云 李  昱 刘  勇 卢  毅 沈  凌 沈  强
王一龙 王  朝 阳晓宇
  • 联系人:吴 凡
  • 联系方式:17717375282
IPC备案号:鄂ICP备2021001446号 迈泽会展版权所有